本市東臨八德鄉,北伸大園鄉,東北銜接桃園市,南毗平鎮市與龍潭鄉相連,西鄰新屋鄉,西南界連楊梅鎮,西北瀕觀音鄉,四通八達。全市東西長10.64公里,南北寬7.38公里,總面積為76.52平方公里,以地形區分為街市中心、內壢、龍崗、大崙四部分、地勢高亢平坩,是一塊災害甚少的福地。
境內水渠豐沛,老街溪、新街溪蜿蜒市區而過,農作又得桃園與石門大圳灌溉之利,連年豐收。而自石門水庫完成後,耕作、飲水更不虞匱乏,可謂集天時、地利、人和於一市的人間桃源。
本市的地理位置,可從經緯度、山川和相鄰鄉鎮三方面來看:
(一)經緯度的位置: 中壢市的四極地點和經緯度:極東在埔頂的仁美新村,東經121度15分06秒(與北緯24度57分16秒相交),極西在過嶺西南角民族路和新觀路(桃111道)相交處,東經121度08分37秒(與北緯24度58分02秒相交點),極南在龍崗圓環西南約一百公尺處,北緯24度55分36秒(與東經121度14分03秒相交點),極北在月眉里的雙叉港(大崙溪極其西支流會合點)
,與北緯25度01分48秒(與東經121度10分27秒相交點)。
(二)山川的位置: 本市不靠山,也不靠海,山海都在市境之外,只能遠眺。桃園縣是個沖積扇地,現在分裂成為數個高低不等的台地面。中壢台地面以中壢市街地為中心,大致已中壢、平鎮兩市為範圍。南高北低,本市南端海拔約170公尺,緩緩下降至北端的70公尺左右,少有起伏。 早年的中壢稱為澗仔壢,今日本市核心市區仍未在二大溪流之間:老街溪和新街溪。惟從全市看來,是五河並流,五河自西而東排列是:大崙溪(下游雙溪又稱新厝港溪)、洽溪河(下游田心溪)、老街溪(中壢溪)、新街溪(石頭溪)和黃墘溪(下游埔心溪)
,前四條都源出南方高台地,本使為其中游河段,唯有黃墘溪源自本市內壢;但五河都北流至大園出海。
(三)相鄰的位置: 本市為在桃園縣平地行政區的中央,一市而與同級八個行政區相鄰,在全縣為陸鄰最多,自然形成縣內交通縣輻奏中心。北鄰大園鄉,不但界線最長,犬牙交錯,長達21.1公里,佔總長的37.3%兩市鄉互為緊鄰,關係密切。東面的斷崖,自北而南分別與蘆竹鄉、桃園市和八德市為鄰;界線都不長,分別為3.1、1.7和5.3公里、以對桃園為最短,卻因係全省南北交通大道所經,自古以來往最頻繁。中壢市的西面,自南而北分別與楊梅鎮、新屋鄉和觀音鄉街界,界線分別為1.9、3.2和13.9公里。對楊梅鎮界線為八行政區中最短,以前來往都假道平鎮市為捷徑。
綜觀本市東北二面的鄰區,居民多操閩南語;西南二面的鄰區多為客家語居民;故本市實為兩種方言的交會地帶。本市東、北兩地區居民以操閩南語為主,西、南兩地區居民以操客家為主。由於長久相處,加以交通發達和商務需要,本市居民皆能操兩種方言,其流利程度為相鄰其他地方所難及。
自傳統文化而言,位居全縣地理中心的龍潭鄉,維護客家文化最具成就,為對外交通不及本市方便,桓以本視為對外門戶,故本市實為縣內南區客家文化中心,文教和學術機構亦為全縣之最多。 |